第8章 知音传说 上(1 / 2)

于琴艺大成后之某日,正式向其君提交辞呈,以绝俗事。

君许之辞。

遂离晋。

踏足江湖,游历四方。

专以琴会友,期待能自琴律中读懂意境、心声之人出现。

各地喜好音律之贵族纷纷慕名而至,以睹琴仙之风华及交流音乐之创作。

随之而名亮神州各地。

可纵然声名鹊起,高朋满是,无限风光,但却不曾感到一丝快乐,反倒甚觉孤独。

因为知其琴境、心声之人并未出现。

“世人只知我与琴之风采,却不知我与琴之心所在,纵为琴仙,何乐哉?!”负手而立于琴台之侧深深之叹。

闭上双眸,一袭白衣劲摇,任凭寒风吹打。

…………………………………………

话说,某年正月十五日,俞伯牙于故里行善完毕,重新云游四海。

当一叶扁舟路经汉阳江水之时,骤然狂风大作、飞雨连连,严重阻之行程。

“天公不与美也!”

无奈停舟于汉阳江畔。

时至午后,风停雨止。

正欲起舟续行,然于不经意间抬首向南一观,片刻一座灵雾缭绕恍若仙境之大山即倒映于其眼眸之中。

奇之、爱之,顿不由琴心大发

“壮哉!美哉!……吾欲登此仙山抚琴一曲!”

随之而不多时,一白衣袅袅状若天人于此山间云雾浓深处轻轻拨弄着琴弦。

一时间,清澈、纯洁而浑然天成之悠扬音律环绕着整个“凤凰山”。

山中生灵为之舒畅、兴奋、落泪,为之沉醉、为之倾倒……

俞伯牙则继续心琴合一双目轻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静静抚弄之,仿佛身外这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

他自不知山脚下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板斧、肩挑一旦柴草之樵夫久已驻足以聆听之此。

静静欣赏着这天人般之风采和醉人心弦的自然之律。

“妙哉天人。妙哉天琴。妙哉天音。”不由轻声赞美。

而其声虽不大,但却极其浑厚且具极强之穿透力,即便位于大山之腰的俞伯牙,亦可听得。

“嗯?”乍闻之,些许动容。

睁开双眼且止抚弄琴弦。

可当其眼神扫至山脚处见一樵夫之时,却又继续轻闭双目以续奏。

樵夫对此,不作计较,只轻叹道:“只可惜这天籁之音中含有一丝杂念,哎…”说完便准备离开。

“嗯?!”复闻之而不禁几许惊诧。

眼看樵夫要走,顿止弹奏,谓曰:“吾音可使百花闻而兴奋以争放、百鸟听而感动以滴泪……生灵万物俱为之而倾倒,人恒赞之。先生何以知之残缺?”

“树木兽禽,岂懂得人之心声、音律?等闲之辈又岂知高人所奏之真谛?先生之琴,十美缺一,凡物岂可窥探?自然皆曰~‘完美’。”

闻即复之惊而续谓:“先生可知在下之心念?!”

稍顿,回之其:“忧国忧民,仁义之士也,哎!”几许摇首,不再多言,挑着柴草缓步而去。

“先生且留步!!!”大惊而切道。

那一丝杂念正是担忧周室、怜悯苍生。樵夫听琴声而窥之,一语道破。如何不大惊?

“可否复听鄙人弹奏一曲?!”满怀期待。

“也罢。”停下脚步。

……

即以心与琴及大自然极度交融以轻抚。

是时,绝世天籁之音问之于世。

樵夫静静聆听,即便是这深山之隐士也不由深深之沉醉。

当听到琴声进入高亢、浑壮之时,顿言之:“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嘣!”对此,即偌大之惊讶且带高度之兴奋、激动而致琴弦顿崩断一根。

接着,又转换曲调与意境继续演奏。

樵夫自续倾听之。

当感知琴声进入自上而下如万马奔腾且连绵不绝而又暗含怜慈之意及温婉动人之处时,便又不禁顿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