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朱棣拿着一张名单献宝一样递给朱高炽,脸上不无得意之色,朱高炽疑惑的接过快速的扫了一眼,发现是一张名单。
解缙翰林院侍读
黄淮翰林院侍书
胡广翰林院修撰
胡俨翰林院检讨
杨荣翰林院编修
金幼孜翰林院检讨
杨士奇翰林院编撰官
咦?朱高炽看着名单上的名字熟悉之感扑面而来,解缙他知道,永乐大典的总篆修,明朝第一任首辅大臣,最后因为帮历史上的自己上位,说了一句著名的‘好圣孙’,然后被朱小二记恨,若干年后在解缙落魄后,朱小二伺机给朱棣打了一个小报告,解缙最后死在了大牢里。
想到首辅大臣,朱高炽顿时想起了一件事,他数了数名单上的人数,尼玛正好七个人,莫非这七个人就是著名的第一任内阁成员?
“父皇,这是?”
朱棣伸手拿过名单,揽着朱高炽走到龙椅上坐下,这才开口道:“你皇爷爷在位之时,先是于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罢免中书省,两年后又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之责。但是为了防止他们擅权,所以设的品秩都非常低,只有正五品。”
“父皇是想要效仿皇爷爷的这一方法?”
“要更加具体化,这七个人是朕精挑细选后筛选出来的,朕打算让他们入值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文渊阁属皇宫内廷,就称之为内阁吧。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阅审地方送上来的奏折,先由他们草拟建议附在奏折上,由朕审阅批复。朕打算把过去宰相执掌的权利下发,决策权由朕掌握,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炽儿,你觉得如何?”
“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上传下达相互监督核对,确实能够省却不少功夫,还能得到更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儿臣觉得可行。”
朱高炽转身抱住朱棣,眼睛亮亮的道:“父皇,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宣布这条旨意?”
朱棣闻言轻笑了一声,朱高炽打的什么主意,他一清二楚,不过朱棣还是正面回答了朱高炽的问题:“尽快吧!炽儿,父皇还有一个想法想与你说。”
朱高炽弯着眼睛问:“嗯?什么?”
朱棣敲了敲额头,严肃认真的道:“炽儿,父皇认真的考虑了你之前说的朕有重文轻武之嫌的这件事,不可否认父皇在这方面可能确实有所偏颇,治国之道当以文治武功,眼下秋闱在即,父皇想在这之前,做一件足矣让天下文人都感受到父皇兴文决心的事。”
朱高炽瞪大了润透的园眼,不由问道:“什么事?”
看着朱高炽闪闪发光的眼睛,朱棣凑上前亲了亲后抿唇笑道:“炽儿,你这个样子让父皇想干坏事。”
朱高炽不悦的抓住朱棣的胳膊捏了一把,说话说一半掉什么胃口?
“父皇你快说,别卖关子!”
“父皇想要修一部书,修一部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
朱高炽看着朱棣彻底傻了,口中不自觉得喃喃的说了一句:“永乐大典!”
明显处于亢奋阶段的朱棣没注意到朱高炽已经傻掉的情况,听到朱高炽不经意说出的‘永乐大典’这四个字,自己反复念了几遍,越念眼睛越亮,最后朱棣干脆拍板道:“好,这部书修成以后就叫永乐大典!”
朱高炽被朱棣这一嗓子吓了一跳,有些茫然的看像朱棣,什么啊?书还没修呢,名字就起好啦?
作者有话要说:话说我能不能问一下,你们是希望快点完结,还是想多看点两块豆腐登基后的事,我很纠结查资料查的头昏脑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