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神速。
鲁万三定下扶持永义军在东华王朝称王的计划后。
第二日,鲁万三一行五人,离开永义城,奔赴东华王朝。
十日后,京城东华城除外,东华王朝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贴满讨伐大将军黄晖的告示,百姓们告示后,义愤填膺。
东华王朝的同胞们:
大将军黄晖,大逆不道,悍然发动政变,乱刀砍死国王黄邦。此等逆臣贼子,寡廉鲜耻,还想登基称王。
黄晖老贼,人人得而诛之。
黄晖不死,天理难容。
东华王朝的各位英雄好汉,希望你们挺身而出,共同讨伐黄晖。
………
东华王朝从南到北,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
“黄晖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讨伐反贼,永义军不能袖手旁观。”
“平定叛乱,非永义军不可。”
“黄晖称王,还不如让永义公称王。”
“黄晖打仗不行,只会祸国殃民。”
………
东华王朝东南部,福华城内。
数千读书人,走上街头,呼吁百姓签名请愿书。
永义军的将士们:
东华王朝有乱臣贼子,国将不国。
和平遭到破坏,战火即将重燃,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又将重演。
永义军是正义之师,我们恳求永义军早日出征平叛。
………
识文断字的百姓,在请愿人签名处,签上自己的名字,不会写字的百姓,摁上自己的红手印。
福华城组织的请愿活动,很快席卷东华王朝。
除了签名请愿书,还有百姓亲赴永义城请愿。
南华城,距离永义城只有一百多里。
南华城的读书人,组织了数千百姓,渡过东华江,前往永义城,聚集在永义军军营外,请求永义军出征平叛。
“永义军的将士们,求求你们,赶快出征吧。”
“我们愿意归顺永义公,让永义公在东华王朝称王。”
“永义军不能见死不救啊!”
“平定叛乱,只能依靠永义军了。”
………
黄晖杀死黄邦后,控制了京城。
黄晖和丁家分赃完毕:丁无畏任首辅大臣,丁家支持黄晖登基。
一个月后。
黄晖在东华城登基,改国号为永晖。
朝堂上,丁无畏率领文武大臣,祝贺黄晖荣登大宝。
“王上,神功盖世,光耀千秋万代。”
这是一位翰林院的大学士,名为孙千秋。
孙千秋,熟读圣贤书,睁眼尽说瞎话。黄晖哪来的神功盖世?光羽大军侵犯东华王朝,黄晖是且战且退,美其名曰战略转移。
转移不是逃跑,转移是避开敌人的锋芒。
黄晖转移后,真的避开了光羽大军的锋芒。
半壁江山沦陷,数千万的百姓,置于水深火热当中。
黄邦在位的时候,孙千秋得不到重用。黄晖弑君后,孙千秋见机会来了,率先表态支持黄晖称王。
孙千秋说:“黄大将军,是天上的菩萨下凡,先是镇守边关,确保国泰民安。后又替天行道,诛灭无道昏君,救百姓于倒悬,功德无量。”
孙千秋一阵美轮美奂的彩虹马屁,让黄晖心花怒放。
黄晖立刻重用孙千秋,让他筹划登基事宜。
孙千秋筹划登基事宜,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装修王宫,极尽奢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花钱如流水,孙千秋中饱私囊,获利不少。
第二件事,是张罗一帮文人,为黄晖歌功颂德。这些文人,编了一套家谱,说黄晖是黄帝后裔,贵不可言。黄晖出生时,天生异象,凤凰来朝,龙马现身,吉瑞非凡。
第三件事,是充实后宫。孙千秋在京城选秀,将一千多名妙龄少女招进王宫。这些少女多数是十五六岁,未谙世事,清纯靓丽。黄晖见了这些少女,眼睛放光,夜夜春宵。
“王上的文治武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位武将,名为上官武,是黄晖的心腹。
上官武,跟随黄晖战略转移,跑得比兔子还快。
上官武打仗不行,揣摩人心是一把好手。
黄晖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他都是双手赞成。上官武知道,黄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听不得反对意见。上官武虽是一位武将,但是他的马屁功夫,比起大学士孙千秋,有过之而不及。
“王上登基,普天同庆。”
这位肚子滚圆的大臣,正是新任内阁首辅,丁无畏。
黄晖弑君后,东华王朝从南到北,都是一片讨伐之声,何来的普天同庆?丁无畏派遣官差,威逼利诱数万百姓前往王宫,向黄晖道喜。
“王上登基,顺天意得民心,可喜可贺。”
“王上一代雄主,威风八面。”
“王上替天行道,功莫大焉。”
黄晖见到数万百姓前来道贺,还真以为自己深得民心。
黄晖登基后,沉湎女色,夜夜操劳过度。东华王朝各地的讨伐浪潮,黄晖并不知情,文臣武将都是装聋作哑。
鲁万三一行五人,离开永义城一个月后,再次回到永义城。
永义公府内。
鲁万三,指着几捆请愿书说道:“永义公,商家组织了十几万人,在东华王朝各地征询民意,现在,有上千万的百姓签名请愿,希望永义军早日出征平叛,永义公,民心不可违啊!”
鲁万三话中有话。
上千万百姓签名请愿,说明百姓渴望和平,不希望叛乱。
但是,如果没有商家十几万人的组织,百姓的呼声就不能凝聚,就缺乏团结的力量。有了商家从中穿针引线,百姓们就能互相了解,互相袒露心声。百姓的心声一旦汇聚成河,就能摧枯拉朽。
“鲁前辈,商家为了天下大义,劳苦功高,道澄佩服。”
李道澄王顾左右而言他。
李道澄的意思,是将商家的行为拔高,给商家戴上一顶天下公义的大帽子,商家就不好处处计较。出征讨伐黄晖,商家也有利益诉求,商家组织百姓签名请愿,更多的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
“永义公言重了,我们只是做了一些顺水推舟的事,举手之劳而已。
鲁万三打着哈哈,只好自嘲。
李道澄打开一捆请愿书,看了大约半个时辰。
“鲁前辈,这些请愿书,我明日带到军营,让将士们看看。”
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
一支军队,出征前一定要统一思想。士卒和统帅的思想一致,才能无往不胜,如果上下不是一条心,就会离心离德。
“没问题,客栈里还有几百捆,明日派人一并送到军营去。”
鲁万三,来永义城之前,已经做好万全之策。
请愿书、百姓前往永义城请愿、还有各地名门望族的盟誓。
三方结合,造势活动如火如荼,永义军定会心动。
“那就有劳鲁前辈了。”
第二日,鲁万三率领数百人,敲锣打鼓。
“东华王朝上千万百姓,签名请愿,恳求永义军出征平叛。”
有人喊一句,就有人敲锣一声,甚是热闹。
永义城的百姓,有数万人前来围观。
鲁万三,率领请愿队伍,将数百捆请愿书送到军营。
永义军议事厅内。
李道澄、张梁、吴崇焕、郑霸天和幽冥,正在商讨舆论造势的细节。
“将这些请愿书,整理好,印刷出来,贴满大街小巷。”
吴崇焕有些兴奋,上千万百姓的签名请愿,使用得当,抵得上千军万马。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众志成城,平定叛乱易如反掌。
有了上千万百姓的请愿书,永义军就能师出有名。
“永义军出征的时候,带上这些请愿书,遇到抗拒的城池,将请愿书撒满城内的街头巷尾,让城内的士卒不再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