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碧玉箫碧绿如青竹,相传箫声横可传五洲,达九霄,引凤凰鸣婉,仙鹤起舞。纵可穿千年,伴昭君出塞,妲已与歌。
相传当年天庭仙乐领班妙音天慕名专程拜访蜀山,王道子就曾为之吹奏了一曲《出塞》。
随曲声悠悠,箫声幽怨,艳阳碧空之下顿时雪花飘飘,蜀山千里云峰,化为塞外万里雪原。
但见雪原上空,两行雁字南回,一队人马逆而向北。朔风呼啸,旌旗烈烈。其中一骑白马,一袭红裘迤地,正是王昭君。
随着箫声呜咽,昭君回眸汉乡,睫毛颤雪,星眼凝珠,整个画面凄美卓绝。在场之人无不心旆荡漾。
良久,昭君收回目光,决然向北而行。雪花纷扬,人马渐渐隐去,箫声随之渐忽,似闻不闻。
突然一阵笛声,高亢热烈,箫声也为之一振。其后箫声笛声相接,尔奏我和,来来往往,百转千回。随之一束阳光穿云破雾,千万道光芒照向雪原。雪地上,一茎草芽破壁而出……
箫声笛声终于远去,然余音不绝。
妙音天拈指,化去掌中数片雪花,方才回过神来。着急回视身后,轻轻摇了摇头。却原来是随行的笛童因定力不够,为箫声诱惑而不能自拔。竟尔吹起短笛追随昭君出塞而忘返,终至迷失于塞北雪原。
这个小小插曲还为后人带来些小麻烦,在追溯竹笛的起源时陷人困惑。
一说竹笛起源于中原南方一带,随昭君传到塞外。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可佐证的是早在汉前,史书就有关于笛的记载。
但又有人说塞外的笛本就起源于匈奴,反而是由塞外流入中原。证据是《出塞》最早的曲谱就是笛谱,而该笛谱的确是早于内地出现于塞外,其后流传中原。笛也就是随此笛谱而传入中原的。
两种说法都有拿得出手的史料佐据,因此令后人十分困惑。又何曾有人会想到,这一切错乱不过是这位小笛童由仙界迷失于人世之故。
对于笛童的离去,妙音天也只能随之任之了。转而对王道子说了另一番话。
他所以专访蜀山,是因王母圣化为天庭圣后,首开蟠桃会,令妙音天率所部仙班奏乐。仙音飘渺,直上九天不绝于耳。天庭上下无不陶醉其中。
但王母却觉美中不足,私下对妙音天说道,无工固不成曲,而无箫亦不成乐。王母所谓“无箫”,指的正是这只碧玉箫啊。
妙音天说到这里,话峰一转,叹道:不知下届蟠桃会上,玉帝王母及天庭诸仙圣仙师,有无这等耳福了。
妙音天弦外之音,自然是暗示王道子,王母竟然如此赏识这支碧玉箫,何不携箫奏上一曲。则下一届蟠桃会上,自然少不了你王道子的一张请柬。
天历年一年一度的蟠桃会请柬,不仅是天界众仙是否上了“瑶册”的标志,同时也是天界众仙获得延仙寿,得长生的最好“门票”。
王道子笑而不语。蜀山仙源流长,宗门拔萃,自成一方仙境。为了一张蟠桃会请柬,成了献艺的角色,天庭固然势大,但也太轻看了蜀山了呀。
此一时,彼一时。
当年不愿为一张蟠桃会请柬携箫献艺,如今只为争个天庭招安的道场选址,竟尔到了不吝献箫的地步。就不说蜀山是否没落,却可从另一个角度洞见天庭势张。已经超然仙界而一统三界。
想到王母之憾,帝使君砰然心动,但终究还是婉拒了。此番是亲受的玉帝旨意,且老君亲下离天授道,事体重大,不敢有一丁点儿差池。
要是这件差事办得好,玉帝说不定就封他一个授西华帝君的神位,那可就尊临一方了。王道子既然生了迎奉之心,不愁以后没有机会。
不敢接受碧玉箫,青城山奉上的云岫轴和峨嵋山奉上的武侯印,以及其它仙山的各种奇宝异器,也就不值一提了。
西华帝使君从北向南,转看几座仙山后,都觉得不是很如意。这天来到了葵山。
刚刚按下云头,似乎就有阵阵天音传来,西华帝使君心领天喻,就是葵山了。他解下袍带抛于群山东西为界,又剪下两枚慧剑分置南北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