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使君袍带落地之后,即化为左右二江环绕葵山,而两枚慧剑则化为矶讫双锋,锁钥天关。
这个传说还不足信的话,请看葵山。
因有两江分合,又受双锋阻滞,葵山早起多雾,群山于雾中时隐时没,尤显双锋出脱。
登高远眺,群山连绵,或隐或显。云雾如海,波涌起伏,如真如幻。果然是一方人间仙境。
相传,老君于矶峰讲经,讫峰可闻,犹如天音回荡。峰间群山合声,更似万仙颂吟。
讲经期间,老君又于矶峰顶上立六鼎,于讫峰顶上设七炉,就地取材,以葵山蕴含灵石罡晶炼化六还七转丹,与得悟大周天道者分享,助循小周天。即增法力,更延仙寿。
何谓六还?
行木化朽还胚失意若尘浑沌
何谓七转?
无尘息生入宫丹成元婴柯渡归真
得悟道者无不感念,始知天下仙门,三千世界,万般修行,毕竟殊途同归,奉道为尊。
同时死心塌地,拱奉天庭,共行天道。柯渡化劫,得道归真,与天地同运,与万生共息。
这样的灵秀宝地,又留下不少仙踪神迹,自然吸引众多通天象识灵息觅仙踪的道门中人。因此这葵山之中,也就有了无数道观。
但又因山多地窄,石多土少,当地土民皆只能缘山造田,从山脚而山顶,一级级犹如天梯。因此,能建道观的场地也就很有限,且都在地势险峻之处。
建屋造房本就十分不易,又受了这些条件的限制,因此,葵山的道观规模皆不大。最大者不过二三十名道众,而小者仅为人。其间还有不少是借助山壁上的岩洞,再行搭建半间一屋者,仅止一二人的半山道观。
这些道德观规模即小,其后千百年来也没有修出过什么金仙大真,因此,就算在道门中,其实没有太大名气。婆婆不曾听闻葵山,也不为奇。
听到此间,婆婆也倒是知晓了这葵山其实大有来头,却又心生疑惑。
“原来好一座葵山哪,却是老身孤陋寡闻了。可是,你既身为葵山道士,却怎么又无来无观了?”
听得婆婆此问,天旹面上有些阴睛不定起来。
就在北面矶峰脚下,左右两江起分之处,发源一条小河,从葵山群山中穿过,经南面讫峰而没,正好也就是左右两江汇合之处。但小河始终不出葵山,小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多以流过的地名而名。流经雨田镇,就叫雨田河,流过白山村,就叫白山河。
小河再往南流,就快要出讫峰了,有一个小山村叫梨树村。
但小河流到这里却又偏不叫梨树河,而叫流花河了。因这梨树村前坡后山都是梨树。待到春来,满山花开。有诗为证:
“忽如一夜春风来,很多梨花一起开。”
小河河面梨花带雨,顺流而下。无论近看远观,都似一条流动的花带。
就在梨树村村后半山处,有一个道观。
沿一条柔柔软软的小路,穿过一片竹林,稀稀疏疏,因而阳光斑驳。出了竹林,是一百十七级石阶,八折九回。上完台阶,一个不大的场院,是为道场。又七级石阶,即是观门。
观门上方观匾,仅书了“无来”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