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块观匾乃是无来观鼻祖矶元祖师爷亲笔题书。但“无来”两个字,并不居中,而是偏于右侧,左边空处刚好是一个字的位置。一眼看上去,就像是原来写了三个字的,后来抹去了一个字。
还就是这样。
矶元祖师题写观匾时,是题的“无来观”三个字的。而那个“观”字,却是天峕的师父,无来观第七任掌门讫止道长将之抹去了的。
这一抹之意,即无来,何来观。正是天峕所言,无来无观。
“无来”观在道门中名声即不大,弟子也很少。从矶元祖师爷开观,每一代收徒多者五人,少者三人,虽然得以传承下来,一直寂寂无名。在同道中,也没和什么仙宗神祖沾上边儿。换句话说,也就是那种自生自灭的小小道观。这样的道观,在葵山很多。
虽然还没有灭,但灭不灭的,道门中人并没有谁放在心上。
反而是梨树村村民当了回事。因为这小小道观就在村后半山,观中师徒和村民们一样的种田,一样的织麻,一样的吃五谷杂粮,一样的到半人高的茅厕拉撒。村民也就将师徒几人视为梨树村人了。
不被视为一个门派,除了自己不作为,还有个原因就是,同门同道,实在不愿意将之称为无来派。因为葵山道友还暗暗流传着一句道偈:
无来无不来无仙无不仙
葵山道友有些忿忿。瘦山羊屁股大个道观,你还“无不仙”了?就老老小小人,还“无来派”?
不想称无来观弟子为无来派,但总得有个称呼啊,不然说道起来即不方便也说不明白。于是,道门中有人将之称为“梨园”派。
这个称呼虽然借用了梨树村而名,但在同道中,更多的是带着戏谑的意思。
戏谑之一,无来观所收弟子,个个都身形高挑匀称,面相英俊清朗,举止言行温良恭让,无不谦谦君子。
本来,道门修行就该当如此。但有人偏不这样看,偏要把他们比作戏台上喝戏的小生。突出这样一个感觉,无来观掌门讫止道长收徒,全不看有无灵气仙骨,道学天赋,修习根基,而只以相貌身形为标准。
戏谑之二,既然以相貌身形为标准,收的又都像是戏台上的小生,那能修好业课吗?就是修,恐怕也就能学会一点花拳绣腿什么的。
打一串小翻出场,到场子中央高抬手来上两个二踢腿,再一亮相,粉面星目。场下齐齐叫一声“好”。那不就是梨园子弟的作派吗?
因此葵山道门,说到”梨园”弟子,个个都是嘴角上挑,鼻孔出气,挤眉弄眼一番。
仅凭貌相就敢如此藐视无来观弟子,葵山道门中人就如此浅薄?
当然也不是。既然同为道门中人,或多或少也就有道门中的往来。道门中往来交流,除了道学道义之所见,道门修习是更为常见的内容。
比如“葵山论道”。
道门的地位很特诛,在江湖上被视为一门。而在社禝则被视为一家,与儒家,佛家并列。而在学界又视为道学,同样与儒学佛学比肩。
但无论三教中的道门,还是社禝中的道家,又或者学界中的道学,得以立道,终究要靠“修为”。
道门的修为通过修习而得。
修习的方法各有不同。因此,道门中门派林立,各有各的修习秘传。但有一点,能数百年立于道门而延续下来的门派,其所修必有其长,或以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或以独门绝技而安身立命。
无来观从祖师爷开山,虽只七代,但也立观二百多年了。
可是怎么说好呢。这无来观的修为,既不博大,更谈不上精深。就说白云子传下来云相剑法吧,虽然不得其真谛,但毕竟习者众多,别的门派使出来,或虎虎生威,气势凌厉,先声夺人。或阴柔绵长,暗藏杀机,后发制人。
偏这“梨园”一派使出,不男不女,不阴不阳,平淡无奇。既无“云”,也无“相”,看的人无不摇头。
既然远远谈不上什么博大精深,那么,又或者有什么独门绝技而立于道门?
这一点,道门中倒是有所流传,说无来观其实有一门独门修习,称之为“散元功”,非常厉害也非常可怕。
这一独门功夫使出,可在三魂七魄出窍之前本元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