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天极宫
李书生一早就持着博阳的举人令在宫前排起了长队,今日是云京的殿试,盼了许久终于盼出了头。
先是赶上了礼部尚书王山辰遇害,随后不久官家又驾崩,本该十月中举办的殿试被迫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现在。
这还是因为长国公赵子午奉旨持国之后颁布的命令,要礼部尽快进行殿试一事。
李书生却也有些愤愤不平,赵子午摄政夺权一事在云京城人尽皆知,此番殿试虽有其名但无疑就是在为他自己培养羽翼。
一旦赵子午羽翼丰满,就算是太子回来了怕是也无能为力。
李书生甚至为此写就了万余字的《摄政盗国者说》,但还不待他拿来呈给礼部的考官们,段念就一把火给他烧了。
“你这样无疑是自寻死路。”段念一边往里添着火,一边说道,“眼见非为实,道传更为空。”
李书生哭丧着脸,“那你为何要烧我的书?”
“那些树枝打了水,烧不着,只有你这书”
段念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
李书生眼看着自己的那本《持国者论》被烧得干净,心中更是绝望无比。
若不是段念给他寻了这么一个住处,他必然要写十余万字来论说“武人不知书本之贵”一事。
从思绪中拉了回来,队伍已经在缓缓前行,很快就轮到了李书生。
两个侍卫伸手拦下了李书生,示意他出示证明。
李书生拿出了博阳的举人令,那是一纸文书,上面印有博阳令的官印。
侍卫拿着文书在太阳底下仔细地对照着,大舜官印有其独特的模具,那是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雕刻工艺。
确认没有问题了,侍卫便拿出礼部的印戳,扣在了文书上。
“李举人,请。”侍卫将文书交还给李书生,恭敬地行礼。
进了宫内,便有人带领着等候已久的一队书生走向了偏殿里。
李书生还是第一次踏入天极宫内,望着那气势恢宏的殿宇与精雕细琢的汉白玉,不禁咂舌感慨。
有人穷极一生都进入不了这个地方,而想他这种无依无靠的平民百姓,若不是因为举行殿试,怕也是见识不到天极宫内的景象。
那真是足以颠覆认知的辉煌。
李书生看得呆了,他们行过一座白玉桥,桥头上雕刻着“游龙戏球”那些个形态各异的龙栩栩如生,每一片鳞都仿佛长在上面的一样。
过了桥来到了偏殿之中,那里是礼部的地方。
直云阁一直都是礼部尚书栖居办公的地方,而今日的殿试初试便被安排到了这个地方。
有人来收走了他们手中的举人令,整理好过后就呈入了殿内。
李书生排在队伍的中间,他身后也有不少人静默的等候着,接下来便是等待着礼部审完他们的举人令,然后依次喊名进殿应举。
“听说了吗?如今的礼部尚书是博阳人士!”
“是啊,之前都没听说过这号任务,据说是长国公委任的。”
“唉,说是奉旨持国等太子归来,可却直接将礼部尚书提拔为了自己人,估计这次殿试,又不少谄媚之人能得举喽!”
“那不一定我听闻长国公下令减少赋税,唉,当年抗击翰北时那种高昂的赋税直到今日才终于削减。”
“这如此一说,看来长国公还是体察民情的”
听得身后两人低语交谈,李书生听着那亲切熟悉的口音只是无奈地笑了笑。
虽然是博阳老乡,但每地的举人数量有限,方才收举人令时,李书生眼尖看见那两人所持的竟然也是博阳的举人令。
博阳的举人今年除了他与张兄便再无他人,估计那举人令是找人做的假。
提起张兄,李书生四处张望,却没有寻到张兄的身影。
那个虽然爱逛青楼的张兄曾扬言要名震云京城,于是便与他一同启程来到了云京,来了之后也多受张兄照顾,可是后来却不知怎么的,便再也找不到了张兄的身影。
李书生一直听说云京城每晚都会死人,这地方看似繁华昌盛,却也是蕴藏着凶恶杀机。
或许张兄已经死在了云京的某个角落,尸体都无人去收。
李书生低垂着眼眉,心中开始思虑起之前背诵的章节段落。
“博阳举人,魏九,王三是何人?”
两名侍卫拿着两张举人令。从殿中走出。
“是我是我!”
李书生身后两人走了出来。
“伪造举人令,罪无可恕,拿下发配至云京大牢!”
为首侍卫大手一挥,诸多侍卫从大殿中涌出,持着长戈将那两人拿下。
“官爷,官爷!这是何意!”
那人还没反应过是怎么回事,就被侍卫按着胳膊压在了地上。
“尚书大人就是博阳人士,博阳今年的两位举人又怎有你二人之名?”
李书生看得一阵心惊胆战,眼瞅着那两人想要反抗就被侍卫一拳打得晕死过去。